項目名稱:巴州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建設單位:巴中源豐發展有限公司 建設模式:施工總承包 施工總承包單位:四川鑫圓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一標段) 四川永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標段) 建設規模:項目包含清江鎮黑林、黃包、石柱、蔡家灣、九灣、青云村、亮埡村,化成鎮趙家營、土墻坪、白廟、方家梁、通木埡村12個村。總面積2.24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5萬畝。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型調整1500畝、砌田梗2600畝、下田坡道30處、表土剝離和回填650畝、細部平整650畝;土壤改良:地力培肥7500畝;灌溉和排水工程:新建渠道11.54 千米、整治山坪塘10座、新建蓄水池10座;田間道路工程;新建及整治機耕10.56千米、生產路10.49千米;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坡面防護150畝;科技推廣措施工程;新建耕地質量8個、耕地質量調整調查點162個。 建設年限:2020年5月-2020年10月 投資概算及年度計劃:項目總投資1855.74萬元,2020年10月已完成全部工程任務。 主要社會經濟效益:項目建成后,區內基礎設施及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面提升。 (一)生態效益 1.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項目是以高產基本農田建設為基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土地平整及田間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水利灌溉排澇、機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實現高效農田生態系統。項目實施后大大提高了區內排澇能力,起到改良土壤,美化環境的作用,使區內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并逐步改善。 2.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控制項目區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的淋溶損失,改善不合理的用肥結構,提高化肥和水資源利用率,控制土壤硝酸鹽的增長和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減輕作物生理病害,減少農藥使用量,促進優質無公害農業的發展。還能促進秸桿還田和有機肥料利用,特別是野外焚燒秸桿將得到有效控制,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能較好解決,生態環境將有明顯的改善。 高標準農田項目,是按“田塊平整規范化,農田耕作機械化,田間管理科學化”的目標進行建設的。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一道亮麗的田間風景線,發揮著農業生產建設和美化環境的雙重功能。 本項目的貫徹實施,能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田利用率,減輕農用化學品用量,改善農田土壤環境,減少對區域環境尤其是水系、土壤的破壞和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進而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3.保護水土資源 通過土地平整、保護性耕作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能改善小氣候、有效減少農田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和次生鹽漬化。改善項目區不同地區的用水糾紛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發展和耕地、水資源緊張的矛盾,保護水土資源。 4.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項目建設有機肥積造設施,可增加有機肥施用量,促進農作物秸稈還田,減少焚燒秸稈對大氣的污染,減輕畜禽糞便和廢棄物對河流的污染。增強土壤保水、保肥、通氣能力,提高有機質含量,改善項目區土壤理化性狀。 (二)經濟效益 通過2019年高標準農田項目,提高了保灌能力。根據項目區各村的產業發展規劃,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可增加播種面積525畝。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良培肥土壤,提高了耕地生產能力,加上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將較大幅度的提高單產,項目區預計增產稻谷34.40萬kg、玉米30.59萬kg、小麥14.02萬kg、紅薯41.48萬kg、油菜11.03萬kg,藥材丹參、枳殼及木瓜78.05萬kg,茶12.00萬kg,增加果蔬產量41.74萬kg,年增加種植業總產值664.64萬元,項目區總受益人口13897人,人均年增加純收入478.26元。 (三)社會效益 項目區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97萬畝,新增和改善灌溉達標面積0.56萬畝,新增和改善排水達標面積0.32萬畝,年節約水量40.35萬m³,大幅提高耕地生產能力,推進糧食核心產區建設,壯大區域主導產業,推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擴大農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設,項目區產業化、規模化增加了,可擴大農民就業機會,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項目建成后土地的合法使用得到確認,將減少今后土地利用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各種糾紛,這一切均有利于保持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通過改善項目區灌溉與排水設施條件和交通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項目區旱地通過坡改梯,薄改厚,增厚土層,修建旱地蓄水池,改變旱耕地“三跑”土為“三保”土;通過對冬水田改造,提高復種指數以此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溝渠路統一規劃,做到灌水有渠,排洪有溝,進田有路,節制有閘,從而減少農耕人數,發展其他生產。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給農民群眾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加深項目區農民群眾對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的了解,親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使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廣大項目區農村,進一步增強黨政干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促進項目區形成良好民風。通過田間道路、水利設施、田型調整、示范推廣的建設實施環境整治配套綜合建設,改變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達到了“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目的。各村因地制宜,結合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通過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檔次,有力的促進了新村發展,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城鄉統籌,就地轉移農民創業和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